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丁西林创作特色,丁西林写喜剧使用的是一种细腻的分析的笔法,而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助于外加的笑料,事实上,以《压迫》为代表的丁西林喜剧,是中国最早成功尝试现代派话剧的典范,具有某种程度的“超前性”,在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试述丁西林《酒后》戏剧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丁西林写喜剧使用的是一种细腻的分析的笔法,而一般不采用通常意义上的夸张,更不助于外加的笑料。他的独幕喜剧大都情节单纯,人物不多,也没有大的矛盾,但能把握住剧中的喜剧“种子”形成核心的情节。他的喜剧所展现的人物之间的各种喜剧矛盾关系和他们不同的喜剧性格,在剧情展开上也是波澜起伏,妙趣横生,有鲜明的层次和节奏,他还很重视喜剧的结尾艺术,没次在全剧矛盾冲突已结束之后又出人意料地添上一笔,进一步强化喜剧效果。丁西林的语言也以幽默俏皮为人称道,对技巧的运用挥洒自如,毫无斧凿痕迹
特点:(1)独特的戏剧观念。着意于对世态人情的含有温情的微讽,追求和谐、互补和相对的合理性。(2)对“欺骗”、朦胧与多义的嗜爱。(3)别出心裁的结构。其戏剧的结构通常采用“二元三人”模式。(4)机智、简洁、幽默的戏剧语言。丁西林(1893-1974)中国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191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部工业专门学校,1914年,入英国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20年归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
。《压迫》:现代主义话剧的典范作于1925年冬天的独幕剧《压迫》,被洪深认为是“那时期创作喜剧中的惟一杰作”。该剧创造出了堪称典范的人物语言和最为人称道的剧作结构,在同期大多数粗糙、低质的作品中显得凤毛麟角一般可贵。丁西林的“世态喜剧”在他所生活的年代,并未得到应有的评价,《压迫》也不例外。事实上,以《压迫》为代表的丁西林喜剧,是中国最早成功尝试现代派话剧的典范,具有某种程度的“超前性”,在整个中国话剧史上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4、五四时期迄今中国戏剧家共同追求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话剧为主体的戏剧文学。中国古典戏剧有悠久的传统,但作为现代戏剧主要剧种的话剧,却发源于欧洲,20世纪初经日本传入中国。1907年春,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演出了法国名剧<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其后,上海组织“春阳社”,再次上演《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话剧的萌芽。辛亥革命后,春柳社社员欧阳予倩、陆镜若等陆续回国,于上海成立“新剧同志会”,大力开展新剧(即文明新戏)演出活动,从此,宣传革命、鼓吹进步的新剧逐渐流行。袁世凯篡权后,新剧团体多被解散,新剧运动也走向衰落,但“五四”以后话剧运动的蓬勃发展,是与新剧的先驱作用分不开的,欧阳予倩也成为中国现代话剧的重要奠基人之。